蜀锦蜀绣新闻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文章详情
锦绣人生 如丝坚韧——访成都锦官绣蜀锦研究所名誉所长李银昭
感动传承情思“濯锦江边两岸花,春风吹浪正淘沙。女郎剪下鸳鸯锦,将向流中匹晚霞。”
唐朝诗人刘禹锡在《浪淘沙》中表达了他对蜀锦的喜爱。时至今日,作为“四大名锦”之首的蜀锦,其魅力依然让许多人为之陶醉。本期蜀锦主题的主人公李银昭便是其中之一。
锦绣人生 如丝坚韧——访成都锦官绣蜀锦研究所名誉所长李银昭“濯锦之江,源远流长”
坐在文殊坊的一个四合院里,与李银昭面对面地聊天。整整一上午,雨在四合院里下个不停,聊的时候,话题自然是蜀锦,或与蜀锦有关的人和事。不聊的时候,透过古朴廊檐滴下的细密雨帘望出去,雨中的文殊坊别有一番味道。这样的天气和这样的地方,容易让人思古,让人想起许多美好的事物。此次采访的主题是蜀锦,于是我的脑海中便有一张美丽的锦缎铺陈开来,陈列在这天地之间。
据记载,从汉代开始,成都就设锦官城,是天下闻名的蜀锦生产地。《水经注.江水注》中说,“夷里道西城故锦官也,言锦工织锦,则濯之江流,而锦至鲜明,濯以他江则色弱矣。”可以想象,在夕阳暖暖的斜晖中,江水迤逦东流,一群少女在清浅的江边浣锦,微风轻轻拂起她们的秀发,露出清秀姣好的面容。灿若云霞的锦锻在少女们的纤纤素手中左右翻飞,柔顺得象她们的发丝。华丽的锦锻经过江水的浸润,变得更加鲜艳夺目。还有一块蜀锦,从江心一直铺向远方,那是夕阳的余晖斜洒江面,把江水晕染成天然的五彩蜀锦。
江水无言,它带着浣锦少女的歌声、笑声,以及蜀锦渊源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一路默默流淌至今。如今的锦江,依旧滚滚向东流去,曾经清澈的江水一去不返,江边再不见浣锦的少女,被江水沉淀下来的,只有令人啧啧称奇的蜀锦往事,以及让人叹为观止的绝妙织锦技艺。蜀锦的魅力,曾让世界倾倒,南北两条丝绸之路,从四川出发,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走出了一个文明古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今天的蜀锦,似乎已不再风靡,但还是令许多人对她依恋难舍,仍然在前赴后继地传承蜀锦文化,李银昭便是被蜀锦的魅力所陶醉,并为之奔走的其中一人。
“沙沙沙沙” 桑园记忆说起蜀锦,已进入不惑之年的李银昭,就给我们聊起了有关他和“锦官绣”蜀锦的故事,聊起了他的童年。原来他是桑园里长大的。他出生于四川盐亭县,盐亭盛产桑树,多丝织品,是传说中黄帝的正妃嫘祖的故乡。嫘祖,是结束人类穿树叶、披兽皮的伟大人物,在她的倡导下,人类开始了栽桑养蚕的历史。后世人为了纪念嫘祖这一功绩,尊称她为“先蚕娘娘”。
小时候的李银昭,听着这些与蚕、丝有关的故事长大。在他的记忆里,家家户户都栽桑养蚕,所以盐亭的丝织业很发达,每个乡镇都有丝绸厂,有些家里还有织机,仅县城方圆十里的地方,就有云溪丝厂、两河丝厂、麻央丝厂、盐亭丝厂。这些厂,有的煮茧、巢丝,有的织绸、织锦。李银昭的童年,几乎就是在整个桑园里泡大的。每次回忆,似乎都能闻到桑叶的清香,尤其是初夏,桑园里一派郁郁葱葱,采桑叶,摘桑椹。当别的孩子还在玩过家家的时候,李银昭已经在琢磨,蚕怎么吃的桑叶,蚕的肚子里为啥可以吐丝,蚕又怎么成的茧,茧又怎样把蛹包裹在里面。这些,对一个童年的孩子,自然琢磨不透。李银昭说,最美的是晚上,当夜深人静的时候,趴在爬满幼蚕的簸箕旁,静静地听幼蚕吃桑叶的声音,那才是陶醉,“沙沙沙沙,沙沙沙沙”,他说,那声音是世上最美妙动听的音乐。
雪白的蚕茧正等待人们将它变成蚕丝从李银昭的描述中,我可以想象出那美丽的桑园,那洁白的蚕丝,那彩霞般的锦缎。李银昭出生于典型的丝织世家,祖上几代人都栽桑养蚕,哥哥和嫂子至今还在丝绸厂上班。所有的这些,正如李银昭所说,他与丝绸、蜀锦的这个缘分,似乎是前世所定。
一块破锦 人生改向这注定是一次不同寻常的相遇。谈起那次偶然的相遇,李银昭说,其实这偶然里面注定是一种必然。
那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李银昭常在锦江沿岸喝茶、看书、拍照,尤其喜欢在锦江两岸的老街道、老房子、老民居中走来走去,喜欢闻着四合院里的味道,然后按动相机的快门。
有一天,他来到百花潭公园附近,那是一个买卖动物的地方,动物和人一样多,尤其是狗多,成都人就叫它狗市。就在这里,一个很不起眼的旮旯里,李银昭发现了一些他曾熟悉的东西,比如蚕茧壳、丝线头、木梭子,这些东西许多年不见了。尤其是那把残缺的木梭子,这是织锦用的,就在他捡起梭子的同时,他发现了一块蜀锦,这是一块破破烂烂的蜀锦,而且还是一块难得的纯手工蜀锦,这让李银昭喜出望外。
原来,这个买卖动物的狗市,就是成都蜀锦厂的前生。如今蜀锦厂几乎全部停产,工人基本全部下岗,有的工人为了生计改行做起了狗生意。听到蜀锦厂这个地名的时候,李银昭愣了,原来这里就是成都蜀锦厂。小时候的李银昭就常听人说,盐亭的上等好丝,专供成都蜀锦厂。后来他认识了原蜀锦厂的杨长跃厂长,杨厂长说,好丝啊,蜀锦厂主要用的丝都是盐亭的,盐亭的大小丝厂我几乎走遍了,杨厂长一口气说出了好多丝厂的名字,如数家珍。因为织锦需要的丝必须是最好的丝,盐亭的蚕丝,属丝中上品。而此刻,李银昭看着手中那块刚从垃圾旁捡起的蜀锦,心中便有了别样的滋味。
随后,李银昭就常到这一带来,买蜀锦,收藏蜀锦,了解蜀锦,蜀锦成了他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蜀锦了解得越多,他就越感兴趣。他说,面对一块蜀锦,他可以一个人静静地看上很长时间,透过这些精美的图案,经纬交织的花纹,他总是琢磨,我们的祖先可真了不起,在两千多年以前,就可以织出这么美丽的蜀锦,就有了那么神奇的蜀锦织机,这织机主要是木头、竹竿、麻绳三样普通的材料组成。李银昭说,就在这样的木织机上,数万根红色的丝线牵成经线,织锦的师傅端坐一头,左右甩梭,再加上提花师傅的配合,就可以织出令人难以想象的美丽蜀锦。
蜀锦专家叶永州(左)王君平(中)刘保全(右)视察锦官绣蜀锦
有一次,在观赏蜀锦大师叶永州老人织锦时,李银昭问叶永州师傅:“如果在这数万根丝线中,突然断了一根,你会知道吗?”叶师傅回答说:“当然知道,不但知道,而且还知道在什么地方断的,不信你看!”正说着,就有一根丝线断了,叶师傅走过去,就将那根断了的丝线用手拧出来,并迅速将两头接好。在这样的现场,谁不会为蜀锦师傅的技艺折服?
李银昭与蜀锦专家叶永州(右)在一起研讨蜀锦文化“其实,一个技艺精湛的蜀锦师傅,就像一位交响乐指挥,蜀锦师傅用手拧出断了的丝线头的过程,就是交响乐指挥面对一个庞大的演奏团队发现一个音在哪根弦上走调了一样。”此时的文殊院,雨还在四合院里下,没有停,我们就坐在的李银昭对面,听他这样说。
一生事业 绝艺流芳成都叫锦官城是汉代的事了,纵观两千多年的蜀锦历史,不论是饥荒还是战乱,不论蜀锦出现过怎样的萧条,总之,蜀锦这根历史的丝线从没断过。在10年前,李银昭就认识到了这点。尽管那时商店里看不见蜀锦,人们不再谈论蜀锦,但蜀锦既然能历经千年风霜,走过漫漫黄沙之路,一直走到今天,怎么会让蜀锦在我们的手里到此为止,不再延续了呢?要让蜀锦传承下去!李银昭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和蜀锦专家及业界同仁王君平、叶永洲、刘保全、钟秉章、陈晓菊、王国林、杨长跃、吴英艺等经常在一起探讨、琢磨,谈论的话题自然是蜀锦的市场,蜀锦的传承。
一个偶然的机会,李银昭在电视上看到一段记录片。记录片讲述的故事发生在日本,一个90多岁的老人,带着他的几个徒弟在织锦,他的那些徒弟,已是六十多岁的人了,他们用的织机,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是古老的汉代蜀锦织机。这些日本老人,用古老的蜀锦织机,在锦缎上再现日本着名小说《源氏物语》中的场景和画面。这可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源氏物语》是着名作家紫氏部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五十四回,近百万字,涉及四百多人。记录片里的一个细节让李银昭深受感动。小说中有一段故事,讲的是在太阳出来的时侯,女人晒衣服的画面。为了将太阳、晒衣服的女人、地上的阴影在织锦上表现得更加有层次、更加生动、更加真实完整,这个老人对他的几个徒弟非常严厉,为了改动人和衣服在地上的阴影部分,老人不厌其烦,一次,两次,三次,仅此一处的改动,花去的时间就用年来计算。徒弟们一时难以理解,都有些怠工,老人把他们叫在一起语重心长地说:“要知道,我们现在做的事,是前人没有做过的,是后人谁也不愿做的,我们用丝线所编织出来的画,要对得起这台织机,要对得起这织机的发明者和织锦技艺的先人们,我们现在干的事,要经得起后人们的检验,让子孙们看到这些锦时,就能想起我们来,给他们一种要跟上我们的希望和力量。”
日本老人们的这个故事,深深地触动着李银昭,当他给我们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语言是那样的生动,目光是那样的坚定,在坚定的目光里,我们读到了他永不后悔的抉择。同时,这个关于蜀锦的故事也深深地感动着我们,沁润着我们。
蜀锦进店 再耀丝路“这是方方锦,这是灯笼锦,这是八答晕锦……”李银昭拿出他收藏多年的蜀锦一一为我们介绍。从一个蜀锦爱好者、收藏者到蜀锦文化的传播者,李银昭就这样一路走来。
就在人们淡忘蜀锦的时候,在市场上看不到蜀锦的时候,一个名叫“锦官绣”的蜀锦店在成都琴台路面市了,半年后第二家“锦官绣”在杜甫草堂开张了,紧接着又有两家“锦官绣”分别在琴台路和熊猫基地营业。如今数年过去了,“锦官绣”蜀锦由琴台路又开到了文殊坊,由最初一家变为了七家,应该说这完全是蜀锦的幸事。“锦官绣”人是一群务实的人,他们当初创办“锦官绣”想法很简单,让蜀锦文化在他们手上往下传承,这就是他们最朴素的想法。
成都文殊坊保护区的开街,对“锦官绣”来说,成了“锦官绣”发展史上的又一契机。
李银昭说,在文殊坊没有拆迁改造之前,他家就在文殊坊头福街51号住了20多年,他见证了文殊坊历史文化保护区打造的全部过程,“锦官绣”在文殊坊开店就跟回家一样亲切。现在“锦官绣”在文殊坊已有了两家蜀锦店在营业。
回望这些年走过的路,李银昭欣慰地发现,蜀锦文化正逐渐走过她的低迷期,在往好的方向发展,蜀锦又回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越来越多的人知道蜀锦,蜀锦产品从成都卖到了北京、上海、大连、香港、台湾等地区。2006年夏天,“锦官绣”蜀锦终于走出国门,分别有数百件标有“锦官绣”注册商标的蜀锦销往瑞士和英国。李银昭说这是所有“锦官绣”人没有想到的,蜀锦会这么快又重走丝绸之路。当然,这与蜀锦正在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和保护是分不开的。
跨国奇缘 始于雨夜在“锦官绣”蜀锦的发展过程中,发生过很多有趣的故事,其中有个故事一直让“锦官绣”人李银昭记忆犹新。
那是一个冬天的傍晚,天下着蒙蒙细雨。李银昭开着车从成都机投镇往市区赶,车驶到城郊处时,路过一个公交车站台,一个人跟他招了一下手,此时天已快黑,又在下雨,李银昭下意识把车停了过去,那人拉开车门就往车上钻。一看,是个高大威武的藏民。这情景,谁遇到心里都会“咯噔”一下。李银昭说,好在那人手里拿着一串佛珠,佛珠让李银昭稍微安心了些。小时候,他看到爷爷奶奶的手里就常年拿着佛珠,还有他的妈妈,佛珠好像就从来没离开过她的身。李银昭主动和搭车的藏民搭话,藏民说他要去武候祠大街,他在那里经营了一家唐卡店。凭直觉和经验,李银昭把他送到了他要去的地方。分手时,两人没有互留联系方式就走了。过了一段时间,那位搭车的藏民找到了“锦官绣”蜀锦店里来,两人一见面,自然有话。当他看见店里的文殊菩萨蜀锦,便提出要把这个买下来带到他的唐卡店里,临走时还不停地说李银昭是个活菩萨。
锦官绣织造的最大文殊菩萨蜀锦,已被故宫博物院、英国桑央令寺庙、青海果洛红科寺、成都文殊坊收藏这个故事本应该到此结束了,可后面发生的事使人细思。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一个年轻的女人来到“锦官绣”的店里,说终于找到他了,女人的话让李银昭难解。女人说,有一个人让她来找李银昭,李银昭问她那人是谁,她不说,问那人是做什么的,她还是不说,她说,你们迟早会知道的。女人只说了找“锦官绣”的目的,要做几百幅四川的蜀锦。她说等货备齐了后,她会告诉这些“锦官绣”蜀锦发往什么地方。
后来,李银昭当然知道了那几百幅“锦官绣”蜀锦是分别发往瑞士和英国的,让她来找李银昭的那个人,就是女人的舅舅。后来,这个女人的舅舅到成都,在百忙中安排时间与李银昭见了面,并对“锦官绣”为传承蜀锦做的一切给予了高度评价。原来这个女子的舅舅手里有一幅文殊菩萨蜀锦,那是别人送给他的,送的人说是在成都武侯祠大街买的,那是一家唐卡店。于是就有了舅舅叫侄女在成都寻找“锦官绣”蜀锦的故事。
当一切水落石出的时候,李银昭想起了那位夜里搭车的藏民兄弟,不禁感慨:雨夜搭车辗转演绎出跨国贸易的事情,那都是蜀锦的缘分
上一文章:锦绣工场蜀锦制作大探密
下一文章:文殊菩萨蜀锦首发仪式